组织结构
科研平台
核能科学与工程(物理学)
发布时间:2016-12-13     浏览次数:
 

简单介绍

 三十多年来在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以及强场物理等研究方向做出了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工作。例如在重味夸克研究、核温度提取、激光等离子体加速优化以及超强场下正负电子对产生等研究方面都有所建树,并在国际高水平杂志上发表了许多研究成果。得到了包括973子项、杰出青年基金和重点项目在内的多项基金的资助。黄祖洽院士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和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多项奖励。贺凯芬教授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

北京师范大学是最早参加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的国际合作组单位之一。多年来,本实验室的中微子研究组在王乃彦院士和郭新恒教授领导下积极参加大亚湾实验,在大亚湾实验光电倍增管的测试工作、探测器液体闪烁体的性质研究、大亚湾实验的运行、与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相关的理论研究等方面为大亚湾实验做出了重要贡献。

另外在60年代末就启动的离子注入半导体器件与工艺研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80年代初成了《硅材料中注入硼离子电参数手册》的研究编制并开展了“大规模集成电路离子注入浅结工艺”和“离子注入形成浅结和离子束感生界面混合机理”研究。在“七五”期间争取到重大军工器件攻关任务,建立了一条200多万元的半导体器件实验生产线,开展离子注入半导体新型微波和光电器件、MeV高能离子注入、Si白光退火等研究,完成了多项国防军工任务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省部级奖8项。目前,凝聚态物理的半导体实验室是国内最早开展硅光电倍增器(SiPM)研制和生产的实验室,研发的外延电阻淬灭型SiPM,是当今有代表性的SiPM器件结构之一。

 近年来积极围绕核能科学与工程中的物理学方面进一步拓宽研究领域,例如与惯性核聚变有关的快电子引导和输运问题,SiPM半导体在核能工程中的应用等。

 

人员构成

  教 授:郭新恒(粒子物理)、韩德俊(凝聚态物理、半导体物理)、

         谢柏松(强场物理、等离子体物理)、晏世伟(核物理、生物物理);

  副教授:梁琨(凝聚态物理)、桑海波(强场物理、等离子体物理)、

          杨茹(凝聚态物理)

  讲 师:杜树成(物理学)、牛家胜(物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