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人员
教授/研究员
张立勇
发布时间:2023-11-01     浏览次数:

张立勇 教授



通信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  北京师范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

 编:100875
E-mail:liyongzhang@bnu.edu.cn


个人简历:

  2019.04 至今: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

  2017.08 – 2019.03: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

  2015.11 – 2017.07: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2015.03 – 2017.03:   英国爱丁堡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博士后

  2013.08 – 2015.03: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2013.08 – 2015.03: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理学博士

  2004.09 – 2008.07:   河北科技大学,应用物理学,理学学士


科研项目:

  1.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重点专项(课题),2016YFA0400503,天体环境中关键核过程研究,2016/06-2021/06,800万元,在研,参加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11575257, 不稳定核中深束缚价核子敲出机制研究, 2016/01-2019/1262万元,在研, 参加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11490562,直接测量AGB星中关键核反应19F(a,p)16O在伽莫夫能区的反应截面,2015/01-2019/12,300万元,在研,参加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1405228,AGB星慢中子俘获s过程中子源反应13C(a,n)16O的直接测量,2015/01-2017/12, 25万元,已结题,主持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1135005,恒星中氢、氦燃烧过程中的关键核反应及rp路径上原子核性质的研究,2012/01-2016/12,300万,已结题,参加


研究方向:实验核天体物理

  本人多年来一直从事核天体的实验研究,主要方向为天体演化过程中关键核反应的测量。近年来主要科研成果如下:

  (1)重新评估了np过程中关键天体反应10B(a,p)13C的已有实验数据,得到了新的更可靠的反应率数据,大大降低了天体网络计算的不确定度,对A=80~100区间的核合成做出了严格限制。利用新的反应率数据计算得出的A>90区间的p核丰度比以往结果大3倍。同时,计算丰度与观测丰度也有很大差异,表明现有天体网络模型还需改进。实验结果发表在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

  (2)完成了AGB星中关键天体反应19F(a,p)16O的地面测试实验。该反应是AGB星中19F重要的消耗渠道,预计将于2020年在JUNA深地实验室进行首次直接测量。在此次测试实验中我们制作了包括19F注入靶,CaF2和、LiF蒸镀靶以及CaF2多晶厚靶等多种靶材,确定了高稳定性靶材的技术路线。实验结果发表在Nucl. Instr. Meth. B上


  (3)在RIKEN的CRIB终端负责完成了“关键天体反应 18Ne(a,p)21Na 的间接测量”实验。该反应是X射线暴过程从HCNO突破到rp过程的关键反应。本实验确定了复合核19Mg 位于阈以上10条能级的共振参数(ER,Jπ,Gp等),其中大部分的Jπ参数均为首次测量。本实验大大降低了反应率的不确定性,结果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C Rapid Communications和Physical Review C上。

  (4)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青年基金项目“AGB星慢中子俘获s过程中子源反应13C(a,n)16O的直接测量”。 s过程(慢中子俘获过程,s-process)合成了超过一半的超铁元素,该反应对s过程的核合成有决定性影响。本项目完成了探测器蒙卡模拟和地面原型机测试等工作,确定了关键技术路线,为后期地下低本底测量打下了坚实基础。


  (5)在爱丁堡大学工作期间对7Be(p,γ)8B,13C(a,n)16O  以及12C(12C,p)23Na等天体反应进行了Geant4模拟。确定了7Be(p,γ)8实验中探测器与降能器的最佳排列方式,并为 13C(a,n)16O实验设计了三种不同类型的中子探测器,理论效率最高可达90%。期间合作指导硕士研究生一名。



  在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